习近平总书记对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新表述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问题作过多次重要论述,指出:“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历经考验磨难无往而不胜,关键就在于不断进行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结合新的实践不断作出新的理论创造,这是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活力的奥妙所在”。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及其辩证关系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对于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永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机活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良性互动”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告诉我们,认识与实践是辩证统一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指出:“要学习掌握认识和实践辩证关系的原理”,“要根据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不断深化认识,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良性互动”。认识与实践、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之间是辩证统一、互存互动的关系。
实践是人们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实践构成了人们社会生活的基本内容,推进了人类历史的不断发展,正因为如此,马克思认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就是实践”。在人类生活中,实践体现出鲜明特色。
实践具有客观现实性。列宁说得好,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实践不仅有普遍性优点,并且有直接现实性的优点。实践又具有社会性。因为它是现实社会生活中人们的活动。实践还具有发展性。因为它是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而客观世界的发展是无限的,所以人类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也是不断发展的。正是在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基础上,人们才总结出了这样或那样的知识,概括出了这样或那样的理论。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告诉我们,实践是理论形成和发展的源泉。人们只有在改造世界的伟大实践中,才能逐渐认识自然界、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规律,进而获得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形成体现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论。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理论来源于实践,但科学的理论形成之后又对实践产生重要指导作用,对人们从事新的实践活动提供必要理论指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高度重视理论的作用,增强理论自信和战略定力,对经过反复实践和比较得出的正确理论,要坚定不移坚持。”在运用科学理论指导社会实践的过程中,理论本身也得到进一步检验,检验成功了,就证明它符合客观实际,是科学的理论;检验失败了,证明它不符合实际,就不是科学的理论。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还是推进理论发展的根本动力。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也要随之而不断发展和创新。正因为实践之路常新,才能使理论之树常青,离开社会实践的不断发展,就不可能有理论创新的成果。
理论创新来源于实践创新,理论创新成果形成之后又对新的实践创新提供理论指导。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必须“不断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良性互动,在这种统一和互动中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在实践创新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不断根据新的实践创造出新的理论,为我们制定各项方针政策、推进各项工作提供了科学指导。当代中国正经历着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种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必将给党的理论创新提供更加强大的动力和空间。
“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理论来源于实践,理论创新也必须建立在实践创新的基础之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只有聆听时代的声音,回应时代的呼唤,认真研究解决重大而紧迫的问题,才能真正把握住历史脉络、找到发展规律,推动理论创新” 。社会实践是科学理论形成的“源头活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就是在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植根于当代中国实践基础上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的理论结晶。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一场新的伟大革命,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在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得以形成并不断发展。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既是我们党带领人民开辟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历史,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历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促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又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南。
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历程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过程是有机统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几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继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形成了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和新战略,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将得到不断丰富和完善。
第三,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和创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源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全国各族人民实现自身利益、创造美好生活的共同事业。改革开放以来的许多成功探索和新鲜经验大都来自于人民群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就是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从人民群众中凝聚力量、汲取智慧而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离开人民群众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和创造业绩,就不可能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博大精深的鲜活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来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与此同时它也经历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检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经过实践反复检验而证明了的科学理论。正是在这一科学理论的指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才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在深入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的基础上增强自信”
理论来源于实践,理论自信也来源于实践成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说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来源于实践、来源于人民、来源于真理”,必须“在深入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的基础上增强自信。”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自信,既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本身具有科学性和真理性,又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过程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彰显了“实践成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本身具有鲜明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了鲜明中国特色,它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从理论上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的东方大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根本问题。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成功”,我们可以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两个方面来说明。
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引领中国走向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伟大道路。这条道路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和创造的惊人业绩,已经完全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引领中国走向经济富强、政治民主、文化先进、社会和谐、生态美好、人民幸福的正确道路。
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进步的优越的社会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根本保障,它指的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反复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适应中国国情特色、符合中国发展实际需要的社会制度,正是这样一个充满优越性的先进制度,才确保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巨大成功。
当然,除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还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 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有机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永无止境”
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实践创新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使党和人民事业不停顿,首先理论上不能停顿,我们党“如果缺乏理论思维的有力支撑,是难以战胜各种风险和困难的,也是难以不断前进的”。 根据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不断深化认识,不断总结经验,不断进行理论创新,这是党和国家事业兴旺发达的成功之道。在当前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推进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不断加大力度。
首先,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推进理论创新必须以理论自信为前提,而理论自信又以“真懂真信”为基础,习近平总书记说得好:“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和知识体系博大精深,涉及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各个领域,涉及历史、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科技、军事、党建等各个方面,不下大气力、不下苦功夫是难以掌握真谛、融会贯通的。” 我们必须认真学习,深刻领会,深刻把握其本质,牢牢掌握其精髓,并以此为指导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
其次,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成果指导实践创新。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应用,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就是为了更加自觉地运用这一科学理论来指导实践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最终要落实到怎么用上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集中体现了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我们党继续励精图治、开拓进取的行动指南。我们必须自觉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实践,用理论创新成果推进新的实践创新。
第三,必须不断增强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离开实际问题谈所谓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是毫无意义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只有聆听时代的声音,回应时代的呼唤,认真研究解决重大而紧迫的问题,才能真正把握住历史脉络、找到发展规律,推动理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善于分析把握不同问题的意义和实质,社会实践丰富多彩,社会问题也错综复杂,我们需要把握和研究的问题很多,必须善于从众多矛盾中抓那些事关国家前途、民族命运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关键问题和前沿问题,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认真研究问题的基础上不断提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和有效办法,以此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不断向纵深发展。
第四,必须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结合起来。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过程也就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断向真理迈进的过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这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和活的灵魂。马克思主义是随着时代、实践、科学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它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开辟了通向真理的道路。” 为此,我们必须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来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最后,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自觉同形形色色的错误思潮作斗争。科学理论是在同各种错误思潮斗争中发展起来的,进一步确立了区分各种错误思潮的标准。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就必须坚决抵制和反对各种歪曲、篡改和否定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错误思潮,自觉抵制西方各种错误思潮的渗透,抵制国内历史虚无主义、文化复古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和拜金主义等错误思潮的侵袭,坚持弘扬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旋律,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本文系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北京交通大学)重大培育课题“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研究”阶段性成果;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特别委托项目“中国梦与核心价值观热点问题研究”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2]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
[3]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文章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16.
(作者简介:韩振峰,北京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中国马克思主义与文化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